查看原文
其他

卌年丨吉培坤:我与我的学生一起走进考场

吉培坤 新三届 2021-11-09

         老编的话: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。新三届大学生即77、78、79级通常被视为一个群体,聚集了“文革”十年被耽误的人才。新三届以平均6%的超低录取率,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。
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有怎样的高考故事?他们的校园生活如何度过?本号特辟“卌年”和“校园”专题,征集新三届学子记录高考历程和大学生涯的文图稿件,共同分享新三届人永志不忘的那一段如歌岁月。 



作者简介

本文作者


吉培坤,1948年3月出生,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(现苏州大学)政史系,盐城师范学院法政系任教,现已退休。 


原题

难忘高考 难忘1977

 

今天是10月21日,是一个普通的日子,但对我和一部分人来说却是一个极其不寻常的日子。40年前的今天,国务院转发教育部恢复高考的一则通知,像一声春雷在全国各地炸响。

 

我是江苏省盐城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。当年6月,正当我们进入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之际,文化革命一声炮响,打碎了我们所有人的梦想,整个中国从此陷入了十年动乱的深渊。

 

两年后,下放插队成了我们的必由之路。


知青时期的我

 

1968年8月,我和其他同学一起,作为第一批知青,来到了“广阔天地”接受贫下中农“再教育”。插队一年后,我被安排做了大队民办教师,第二年暑假,因为参加公社教育系统排演“革命样板戏”,被公社文教助理看中,调我到公社中心小学。那时候,初中都是小学办,我成了一名初中教师。我记得,除了音乐课以外,其他课我都上过。


   刚下乡的时候,有时空闲,脑子里还经常憧憬着有朝一日上大学的美梦。但随着时间流逝,年龄增长,美梦越来越渺茫,最后彻底死了心,只想当一辈子民办教师,把书教好,别无他求。


1977年暑假后不断传来一些小道消息,说要恢复高考,要通过正规的考试,而不是贫下中农“推荐”,让真正有学问的上大学,而且说年龄放宽到30周岁,婚否不限,目的就是为了让被文革耽误了的66届高中毕业生也有一次参加高考的机会,他们大多数这一年正好30周岁,而且大多数都已结婚生子。

 

这个消息让我们将信将疑,因为毕竟已隔了11年了,有可能吗?后来消息越传越多,越传越真。10月21日早上,广播里全文播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恢复高考的通知及细则,并在当天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,明确规定了招生条件和招生对象。真是“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我们蹭地一下跳了起来,奔走相告,举国欢腾。


 欢呼过后,晚上冷静下来想一想,许多实际问题就摆到了面前:复习时间这么紧,来得及吗?能考上吗?小孩怎么办?生活费如何安排?等等。对第一个问题,我没有什么担心,凭我的老底,集中精力拼搏一下,我有十足把握,但下一个问题却使我犹豫不决。儿子才两岁多,又十分顽皮,爱人一个人能带好吗?特别是经济问题,民办教师上大学不带薪,仅凭爱人一个月26元的工资如何养家糊口?我的生活费从何而来?

 

这时,家中所有人都鼓励我,并提出帮助我。岳父明确表态每月资助我们10元钱,作为他外孙的生活费;同事们也劝我,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这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一次的机会。学校校长坦诚地对我说,“从学校的工作需要来讲,很不希望你报考,但为了你的前途和全家人的幸福,为了发挥你的才干,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,我还是支持你、鼓励你”。爱人也深明大义,全力支持。说为了我们的将来,为了多年的梦想,也为了争口气,一定要考。还说如果不是因为儿子年龄太小,她也要拼一拼呢。


在全家人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,我毅然地报了名。考虑到师范院校每月可以有7元的生活费,足以解决我自己的吃饭问题,而且我也喜欢教师这一职业,我报考了师范学院。因为我的外语基础比较好,我填报了外语专业。


 记得那是11月20日,我和许多比我小10来岁的学生一起,拿着准考证,满怀信心地走向考场。然而,在考场的大门口,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。一位工作人员拦住我,说带队老师不能进去。我笑着说,“我就是考生。”他们满腹狐疑,拿过我的准考证,反复对照了半天,最后,不好意思地说:“对不起,请进。”我走后,他们还在唧唧喳喳地议论着。这样的趣事在我后来读大学的几年里还发生过多次。


   初考结束了。几天后,我得知我英语考了98分。其实一点也不稀奇,一是因为我在中学六年中,外语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,1966年准备高考时,我就打算报外语;二是那年的试卷出得很浅很浅,为的是照顾大多数考生。


   然而,过了一段时间,我迟迟没有接到参加外语统考的通知,我着急了,特地跑到县招办去问。一问才知道,当年外语专业年龄限制在23岁以下,我的年龄已经超过了外语专业的报考条件。我连忙问,那怎么办?工作人员讲,可以改报其他专业。于是,我改报了中文专业。我的中文基础也是不错的,对中文的兴趣也是很浓的。


   12月23日参加全省统考。一转眼,到了第二年的2月。记得是2月28日,一位同事拿着一封信高声喊,吉老师,录取通知书到啦,江苏师范学院!

 

我迫不及待地拆下来一看:“你已经被我院政史专业录取,并望在3月5日到校报到。”政史专业?没听说过啊,我报的中文,怎么改成政史了?政史专业学什么的,将来干什么?我一脸疑问。但是,很快就平静下来了。不管什么专业,能上就行。只要能实现“两个转变”: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,把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,我就非常满足了。当时的观念就是这样简单,理想就是这样朴素。


   接下来的5天,马不停蹄地办好了各种迁移手续,接受了同事和亲友的送行,终于在3月5日一大早,登上了开往苏州的长途汽车,直到下午5点钟才到学校。那时候盐城到苏州要10多个小时。


   我们政史专业共招了122名新生。其中66、67届高中毕业生就有30多人。大家经历各有不同,但命运相同。都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,恢复高考制度的幸运儿。66、67届绝大多数都已结婚生子,最多的有3个小孩,小孩最大的已经13岁。大部分家在农村,妻子或丈夫在家种田。经济条件都很差。都是克服重重困难,下了最大决心才来读书的。


   班上许多人都没有报政史专业,也不知道有这个专业。后来才知道,那年江苏师院中文系全部招的苏南考生,因为苏南中学特缺语文教师,其他地区报考中文的大部分被政史系录取了。后来,班主任还多次对我和其他同学讲,我的高考成绩是我们系120个学生中最高的。那个成绩,如果报南大、复旦,也是可以上的。问我第一志愿为什么不填哪些学校,我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们,我是冲着师范学院每月的7元钱生活费而来的。我直白的回答,反映了老三届学生的共同心声。


   从那天起,我们进入了艰苦而漫长的四年大学生活。


高中毕业时与同学一起合影,左1作者


   如今40年过去了,大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仍记忆犹新,既充满艰辛,也充满欢乐。它是我人生旅途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,也是一个新的起点,让我终身难忘。


大学同学合影,后排右3作者


 我们深知,1977年,在粉碎“四人帮”、结束文化大革命刚刚一年,就能恢复高考,与邓小平的高瞻远瞩和雄才魄力有着密切关系。可以说,正是这位老人的英明决策,一锤定音,才改变了我的命运,改变了众多普通老百姓的命运,也改变了整个国家、民族的命运。所以,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这一丰功伟绩。




 比起那个时候,现在的年轻人真是幸福多了。他们大多衣食无忧,上大学后许多人却没有我们那种对知识的渴望,也失去了拼搏精神。一些人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,无所事事,虚度光阴。我真诚地希望,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难得的机会,好好利用大学里的条件,尽可能多地学好知识,锻炼才干,提高素质,打好基础,将来为我们的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。

 

写于2017,10,21


文图由作者许可本号推送



卌年:恢复高考记忆

40年前高考作文

广东考生陈平原:大治之年气象新

北京考生阎阳生: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!

"新三届"黄麓兄弟向查全性先生敬赠雕像

张志强:老乡没答对首都北京,居然考中北师大

刘晓陵:想当医生的女护士被物理系录取了

严明人:我被扩招进了北大法律系

黄健:从江南小篾匠到京城大学生的荆棘之路

郑亚楠:那年返城的我,洞房花烛+金榜题名

陶景洲:大学生活是我人生的盛宴

蒋蓉: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

蒋国辉:一个矿工的高考逆袭

周慕冰: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

郑忆石:我看到考场赶出去一个作弊者

詹国枢:高考改变了我们全家的命运

高宽众:我考上了政法界“黄埔一期”

侯建刚: 歌乐山下的"西政78级神话"

周大伟: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

周大伟:同桌的你,你在天堂还好吗?

林侃:求学之路跌宕起伏梦碎梦圆

袁晞:1978年那个炎热的夏日

明瑞玮: 我被高考撞了一下腰

邓天雄:我的高考一波三折

汪瀰的故事:坎坷求学路

梁志全:那次火车旅行让我茅塞顿开

雷飞志:猪肉、香烟及那年高考

罗新伟:屈辱卑微引导我考上大学

张云坡:夹缝里挤出来的参天大树

高玉民:我们自刻钢板油印出几本英语教材

唐师曾:我在北大的阳光里

张小雪:小学毕业生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

刘大椿:一张老照片带出的珍贵记忆

陶景洲:我的同学李克强

陶海粟: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

陶海粟:“屠夫状元” 任保山

李辉:母校复旦,常在心中

马艺华:睡在我下铺的老兄

马艺华:我在大学收获了人生最完美的礼物

刘海峰:两次高考改变我的命运

高考从单一制走向多元化

徐小平: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

王维佳:我被录取到没有填报的政治理论专业

倪瑞杰: 妈妈捎的土特产被舍友分而食之

温时幸:杭大四年, 对"寒窗"一词体会颇深

应亚平:默默自学机会终于降临

王俐:高考第一天我迟到15分钟

陈兴良:我所认识的邱兴隆:其人、其事与其书

刘晓阳:阿阮的被褥床单是全宿舍最整洁的

乔凯华:我们给邓小平写信要求“专升本”

夏春秋:蓦然回首往事并非如烟

杜欣欣:我差点失去信心中途弃考

张建田:团里准备放弃的名额被我争取了

马申,他多要一张试卷把答案誊抄一遍

刘亚谏:录取通知书错了两字投了三条村

夏玉和: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

赵晓明:我家世世代代没有一个识字的人

张晓岚: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

徐瑞清:蜜月里,新娘送我上大学

孟国治:高考那年,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

翁大毛:难忘我的高考岁月

复旦数学系77级:在新世界门前

李辉:晒晒我的1977年高考试卷

复旦78级同学黄山巧遇邓小平

舒修: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“前哨”

冯印谱:一个黑五类子女的大学梦

魏达志:艰辛的求学之路

魏景东:一张准考证带来的回忆

吴畏:我的高考,1978

王治平:我的大学时代

吴工圣: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

吴工圣:一路走来  知恩感恩

陈锡文: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

管士光:回望来时路

李秋零:机会来了就要抓住

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

骆小元追忆上大学:生命复苏,心灵飞扬

张河:我的“自助式”高考复习

庞松: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

何平: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

追忆逝水年华:

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

北大中文系77级:

数风流人物,还看当年

海闻: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

珊伊:我在北大留学生楼的文化冲击

一张北大旧照片,牵出40年前高考记忆

北大1981: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

宋家宏:高考,让我此生与书为伴

徐小平:生命中那盏明灯

周振华: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

小学毕业的四哥,

连续三年高考成绩过了重点线

谢迪辉: 其实我们学的都是“屠龙术”

曹放:感恩时代的幸运

于泽俊:我的一个同学被父母逼迫退学了

陈中惠:我推迟半年拿到报到通知书

李杜: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

陈海林:拿到录取通知书前一天,

我在杜甫草堂见到邓小平

段英贤:保存40年的一张准考证

杨鹏程:跨越13年,我参加过两次高考

周林林:老师押中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

赵凡:那年16岁,我跳级参加高考

陈平原:再也写不出比“高考作文”

更有影响的文章了

陈海贤:17岁那个炎热的夏天

张效雄: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

盖生:1978:入学记忆回放




记录直白的历史

讲述真实的故事

长摁二维码  

加盟新三届

我们不想与你失联

备份永远的新三届

余轩编辑、工圣审读


征 稿


新三届公号向新三届朋友征集稿件

主题一:新三届人的高考之路

主题二:新三届人的大学时光

主题三:新三届人的文革经历

主题四:新三届人的上山下乡

主题五:新三届人的当兵岁月

主题六:新三届人的爱情故事

主题七:新三届中的菁英人物

主题八 新三届人的职业生涯

主题九:新三届人关注的话题

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。

投稿邮箱:1976365155@qq.com

联系人微信号:james_gz7
联系人电话:13570472704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